原生家庭《都挺好》,現實卻讓人“真的痛”!
\n \n1905電影網專稿《都挺好》已經播出了一周,熱度一直不減,網播熱度和電視收視也在慢慢趕超同檔期的其它劇集。
對于中國觀眾來說,《都挺好》太不“友好”了,它就像一把刀,快、準、狠地插在了身體的軟肋上。小電君從上周開始嘗試第一集之后,就一發不可收拾入了“坑”,觀看過程中,最大的感覺就是:真實。
這部劇集中,很多人都能從中窺探到自己身邊家人的狀態,如同放眼到當下網上,大家討論到最多的關鍵詞——
?
原生家庭。
?
其實,剛開始看到片名和海報的時候,都以為這會是一部溫暖走心的合家歡的劇集,看一家人子女雙全,或許拍些家長里短的小事。可誰知道,從第一集開始,“都挺好”就像是反語,無時無刻不在諷刺片中的每一個人,同時,也在嘲笑著看片的觀眾。
?
正是對原生家庭的殘酷直接的呈現,這部由姚晨、倪大紅、郭京飛、楊祐寧主演的《都挺好》,拿下了豆瓣8.4的高分,成為了今年開年的話題劇集。
劇集改編自阿耐的同名小說,大家或許對這個名字有所陌生,但是談及他另一部作品,相信大家一定了解——《歡樂頌》。在那部劇集中,蔣欣飾演的樊勝美的故事線中,就有一個出身原罪式的家庭。到了這一部中,這一條線被放大了出來。
?
這成為了本片最吸引觀眾的地方。
?
在原著的簡介中,作者阿耐寫了這么一段話——
?
每一個家庭都是不等邊形,只要每一邊都安之若素,不等邊有不等邊的理由。看蘇家那么畸形的不等邊形,也是穩固地發展了幾十年呢。一個家是一個頂梁柱支持,如今拔去頂梁柱,這個家如何恢復平衡結構。
?
故事:家長里短背后是“一地雞毛”
?
劇集一開始,直接從一場死亡說起。一家之主——蘇母去世,而且她去世的原因也非常可笑,但又真實:一連打了10個小時的麻將,結果最后好不容易胡了一把大的,結果疲勞過度加上興奮過度導致大面積心梗。
為了處理母親的后事,多年未見面的蘇家三兄妹,又一次重新聚集到了一次。十年未見面,卻并沒有因此關系有多親昵,相反彼此關系因為陳年往事,顯得過分冷淡,誰看誰都不滿意。
從第一集到現在,一家子從來沒有安安靜靜地把話說完過,各種吵,各種“撕”,就連在母親的葬禮上,鬧到最后,一家子都略顯唏噓。
電影開播之后,話題#蘇家三個男的都很自私#被頂了熱搜,直接霸榜了整整一天。
其實,不管是清華畢業留學美國的長子蘇明哲,還是啃老的巨嬰兒子蘇明成,又或是一事無成的“老小孩”蘇大強,都是現實中非常典型的男人。
?
蘇明哲從出國留學之后,就再也沒有回來看過家里,但是內心又是非常典型的“中國式長子”,天天把“我是家里的長子”掛在嘴上,絕對地把理牢牢占著。看似在是家中最長臉的兒子,但實際上是另一種巨嬰。嘴上說著“孝”,回國見到妹妹之后直接先是一番指責。
從讀書開始,便是如此,他把自己放在了一個高高在上的位置,都不允許任何人侵犯,非常好面子,只有照顧好自己這塊的時候,才會空出那么一點情緒慰問旁邊的人。
?
蘇明成則是典型的“媽寶”形象。從小到大,游手好閑,生存全靠母親的溺愛。從上學工作,到娶妻買房,一切都是由母親安排地妥妥帖帖。甚至成家之后,過著月光的生活,最后連父母的養老金都不放過。
即便如此,他都不認為自己是啃老族,還是拿過世的母親出來做擋箭牌,把一切都變得那么理直氣壯。
?
蘇大強作為父親,也不是什么“好鳥”。妻子在世的時候,連氣都不敢多喘一口。平時什么都不說,但實際上,看得比誰都明朗,心里的那本賬本,比誰都清晰。妻子一去世,性格立馬大變天,非常精準地做到了“看人下菜碟”。
而這一切的現狀,都繞不開蘇母。
?
在外家人看來,這家子兒女美滿,條件都不錯,妥妥地是:別人家的孩子。但實際上,蘇母重男輕女,過分的強勢,用一人之力去撐起這個家。但隨著她的去世,這家子的三個男人都開始出問題了。
不過,家中的另一個女性——蘇明玉,從小獨立,活出了另一種人生。但是,生活里,蘇明玉就是樊勝美,母親在世的時候,一直把她當作自己無怨的后盾。哥哥要讀書,不管你是不是要高考,你都要做家務;哥哥要出國,你也要放棄自己讀書的機會,分擔家里的經濟負擔。
最后結果如何,蘇明玉是一家子中最體面的人,即便和家人約法三章,“蘇家的事情與我無關”,依舊當母親去世后,操辦了近40萬的葬禮;大哥沒有工作了,用自己的人脈私下為他找到了工作。
?
本質上,明玉和蘇母一樣強勢,但最后還是活成了母親想要的“儲備軍”。
其實在小說里,蘇家最后只剩明玉愿意照顧父親,其他兩位哥哥都陷入自己的生活悲劇中。當然,我們都知道電視劇在改編之后,必定會把結局發生了很大的轉變。但是,我們也明白,這種情況的背后,是父母輩對未來,對養老的一種不安全感。
即便如此,當外人問起,“你家近期怎么樣?”
?
“都挺好。”
?
這句話聽起來似乎有些虛偽,但有時候,這就是生活。
?
三觀:原生家庭的再討論
?
有人會說《都挺好》三觀不正,所有人都在“撕”,一點都不和睦。但是我們回歸現實中,真的會是完美的嗎?中國人有句古話,“家家有本難念的經”,總是有自己所不便多說的東西。
《都挺好》播出之后,引起最深層次的討論便是關于“原生家庭”。其實在去年《小偷家族》上映的時候,關于這類話題便引起了數度討論。
?
在《小偷家族》中,每個家庭成員都是被社會拋棄的邊緣人物,他們沒有任何血緣關系,卻相互依靠相互扶持的生活著。相反,在他們的原生家庭里卻充滿了謊言、爭吵、暴力。
《小偷家族》 |
《都挺好》正是站在了原生家庭的一面,把無數家庭冰山下面的狀態,全部溶解曝光給了大家。
?
又或是如同今年奧斯卡最佳動畫短片《包寶寶》,其實某方面也是反應了原生家庭中,母子關系過于捆綁,所謂的“我都是為了你好”的概念,到最后“魔化”的狀態。
?
其實結局我們都能猜想,就像蘇明哲說的,“都是一家人,還能怎么樣呢?”
節目《電影辯世界》中,曾就原生家庭衍生出的“血緣和情感,哪一個在現代家庭關系中更重要”的話題進行討論。其實在《都挺好》中,兒子與女兒的狀態,我們都能看到這是一個無解的題目。專家李玫瑾曾就此在微博上說,“事實上一個都不能少”。
觀眾多也知道,“和解”是這部劇最后的結局,但是所謂的“和解”是對自己的一次放棄。去把整個家庭帶給自己過于的傷害,任由它自愈,即使留下傷疤,但也就是你聲明中的必不可少的部分。
?
至于劇集最后如何發展,或許也是一種期待了。
?
期待:現實主義題材劇爆發
?
就如同上文所說,《都挺好》是直擊現代社會原聲家庭的痛點,從而引發共鳴。
?
在去年改革開放40周年的加持下,2018年成了“現實主義大年”。2018年年末時期,《大江大河》這部反應社會變遷的劇集變引起關注,而過去曾火熱過的“爆款類型”多數遇冷,事實證明,把宮斗、玄幻作為賣點,只是一場娛樂的泡沫。只有進一步加大現實主義題材的布局,把提高質量作為文藝作品的生命線,才有可能拍出更多觀眾追捧的影視作品。
在最近的全國電影工作座談會中,國家電影局局長王曉暉就指出,“題材結構不合理,優秀的現實題材作品,尤其是以積極態度關注現實的影片少之又少,應該持續加強。”
最近,《老中醫》《芝麻胡同》《都挺好》這些熱播劇,多標志著現實主義題材劇回暖。其實,從2017年開始,《我的前半生》《歡樂頌2》《白鹿原》等現實主義題材影視劇就已經收到了好評和追捧,它們出現打破了過去這類題材過往受眾的局限,吸引到了更多的年輕的觀眾,從而成為一個個“爆款”。
?
今年恰逢新中國成立70周年,需要更多從小人物出發,反應當下社會正能量的精品影視作品。《都挺好》的出現,引起了從年輕人到老年人,跨年齡段的討論,恰好是點中了現實的真實性。進一步證明,曾經一度追求的“娛樂化”、“流量爆款”都未受到時間的證明。
只有靜下來,從生活出發,未來會有更多像《都挺好》這樣的現實主義爆款作品。
分享到:\n \n\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