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花齊放的五年 中國電影新力量集體發力勢如破竹
\n \n1905電影網專稿 ?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已于10月18日順利開幕,習近平總書記在報告中對文藝工作作出了重要指示,“推動文藝繁榮發展,最根本的是要創作生產出無愧于我們這個偉大民族、偉大時代的優秀作品。”
?
的確,自十八大以來,中國文藝界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在實踐中扎根生活,拍攝了許多思想性、藝術性和觀賞性有機統一的優秀影視作品。
而這一點,從近5年的影市“爆款片”來看,也都有跡可循,2012年,一部圍繞“商業機密爭奪”展開,夾帶著異域色彩的公路喜劇《人再囧途之泰囧》,將主人公的中年危機用一段十分接地氣的奇幻之旅來展現,讓人爆笑不止,影片不僅以12.71億的成績打破此前《畫皮2》創造的國產影片票房記錄,也讓一位優秀的新導演徐崢浮出水面。
2016年,由馬思純和周冬雨主演的《七月與安生》,用兩位女生從少年到成年間的友情變化書寫了一副楚楚動人的青春畫卷。片中兩位新生代演員的精湛表現,得到了諸多電影節的青睞,接連獲封“90后最佳女主角”。而影片被高度贊譽的精準臺詞和劇情結構,也離不開兩位新晉編劇許伊萌、李媛的貢獻,二人隨后持續發力,創作出了口碑票房雙豐收的《喜歡你》。
2017年,突破主旋律敘事框架的《戰狼2》,不僅以56.79億的票房成績打破了《美人魚》創下的華語電影票房記錄,還將代表中國內地參與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的角逐。而同為主旋律題材的《建軍大業》,也匯聚了大量新生代演員,在主創認真負責、堅持精品的態度下,影片票房也突破4億。
回顧十八大以來的的影市盛況,每一部爆款影片的背后,都飽含新晉影人旺盛的創作精力和創新精神。他們不僅為觀眾帶來了更多的選擇,也為影市帶來了高規格嚴要求的作品,而“電影新力量”也因此成了這5年來絕對不能忽視的一個關鍵詞。
新導演:關注時代情懷和社會環境,傳遞中國文化價值
近年來,中國電影導演行業的入行門檻,已不在局限于高等藝術院校科班出身的人才,而是對更多具有綜合藝術素質的俊杰展開懷抱。在近5年里,許多已經身在文藝圈的人士,如演員、編劇、作家、主持人也都躍躍欲試、當起了導演,如吳京、大鵬、徐崢、鄧超、韓寒、李晨、閆非、彭大魔、周申、劉露、宋陽、張吃魚等,他們在各自擅長的題材里大展拳腳,獲得的成績也令人刮目相看。
在這波跨界當導演的潮流當中,家國情懷和社會關切成了他們“不約而同”的表達主題。主旋律題材的《戰狼》和《空天獵》,展現了吳京和李晨在平衡奇觀特效與動作片敘事的卓越能力,并突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大鵬拍攝《煎餅俠》、《縫紉機樂隊》和韓寒執導的《后會無期》、《乘風破浪》,則聚焦小人物的逐夢歷程和故鄉情愫,十分接地氣。“開心麻花”出品的喜劇電影《夏洛特煩惱》、《驢得水》、《羞羞的鐵拳》,在邀請原話劇版導演執導后,原汁原味的保留了作品的現實關切,以搞笑的逗趣的方式予以人適當的反思。
在類型片方面,以陳正道、路陽、徐皓峰、程耳、盧正雨、曾國祥為首的新生代導演也開始嶄露頭角。其中,陳正道操刀的驚悚系列—《催眠大師》、《記憶大師》,證明了華語電影也可以把軟科幻和驚悚元素糅合的精妙絕倫,而《繡春刀》系列和徐皓峰的《箭士柳白猿》《師父》等作品的問世,也將傳統武俠片和新派武俠片的魅力展現的淋漓盡致,傳遞了中國的文化價值。
除此之外,像刁亦男、畢贛、張大磊、忻鈺坤等以拍文藝片為主的新導演,也憑借《白日焰火》、《路邊野餐》、《八月》、《心迷宮》等影片,憑借屢獲國際電影節獎項,創作才華鋒芒畢露。
新編劇:打破類型壁壘,創作貼近生活
劇本是一部影視作品的源頭和根本,只有把劇情、人物等打磨好,才能為導演的二度創作打下基礎。也正因為編劇的重要性,在當前電影行業飛速發展的進程中,新編劇對中國電影類型的探索和完善,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五年間,以鮑鯨鯨、李媛、許伊萌、任鵬、顧小白、陳舒、蘇彪為代表的新編劇通過扎實的本子脫穎而出,撰寫了《閃光少女》、《七月與安生》、《喜歡你》、《催眠大師》、《記憶大師》《心理罪》和《繡春刀》等題材各異、風格不同的作品。
仔細品味這幾部作品的特點,幾乎都有一個相同的特質,就是敢于突破和創新。《閃光少女》,就用“起于青春、止于青春”的格局將二次元青春與民族樂來了次大融合,完全拋棄了國產青春片的慣用伎倆和老套橋段,最終收獲6469萬票房。
?
在國內少見的驚悚片領域,任鵬運用西方經典敘事技巧的基礎,將兩部“大師”系列做了恰當的本土化結合,效果十分震撼。而《繡春刀》的出現,則做了一次傳統武俠片敘事精髓的回歸,讓曾經風光無限的華語類型片再綻光彩。
新演員:突破自身局限,勇于嘗試敢于突破
有了好導演和好劇本后,還需要好演員的三度創作,將紙上的傳奇化為靈動的演繹。可喜的是,在這段期間里,中國新生代演員并沒有青黃不接。5年來,以周冬雨、馬思純、彭于晏、鹿晗、王俊凱、歐豪、劉昊然、張藝興、黃軒、楊洋、宋洋、任素汐、趙麗穎為代表的青年演員,在作品中迅速成長擔起重任,讓影市的繁榮之火燒得更加旺盛。
新時代的電影市場,為懷有表演夢想的年輕人,提供了許多選拔入行的方式。但不管哪種方式,青年演員都需要經過一部部作品的打磨,出落為更好的演員。年紀小就開始挑大梁,必然會面臨許多質疑,而回應反對聲最好的方式,就是用作品說話,
在2016年,周冬雨和馬思純憑借《七月與安生》中的表現,雙雙摘得電影節“最佳女主角”桂冠,讓業內外人士切實看到了“小花”們的實力。而在2017年的《建軍大業》中,歐豪、張藝興、鹿晗在內“小鮮肉”,也導演劉偉強的指導下,打破偶像枷鎖,努力貼近英雄人物,還原了他們的氣魄和膽識,廣獲好評。
新出品人、制作人:品質為先,不迷信“IP論”
一部電影從開發到上映,除了演員、導演、編劇的努力外,出品人和制片人的作用也不容小覷。成熟出品人具備良好的項目鑒賞力,可以為不同的項目匹配合適的制作人,而優秀的制作人又可以帶著導演走,以此來把控電影項目的品質,衡量電影上映后能夠帶來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往常我們所熟知的中國電影出品人和制作人,像喇培康、江志強、于冬、曾茂軍、王長田、覃宏等都是各大影視公司的高層,或者是經手過無數成功項目的資深人士。而伴隨著當今穩步前進的影市發展趨勢,以寧浩、董子健、董宸辰、彭宇、楊城為代表的新興出品人和制作人也“應運而生”,扛起了大梁,先后參與了《繡春刀》、《捉妖記》、《南極絕戀》、《暴雪將至》、《告訴他們,我乘白鶴去了》等電影。
這幾位出品人、制片人雖年年紀不長,但都有著扎實的專業基礎和精準的判斷力,而這些資源也讓他們用新時代的眼光,去發掘新興導演和編劇,以此形成行業內的良性循環,達到互哺的效果。
在前幾年,電影市場因其獨特的商業模式,曾刮過一陣“背離創作、追求商業訴求高于藝術價值”的妖風。而IP也在一段時間內,成為了諸多資本青睞的“題材”。但慶幸的是,這些浮躁的現象,卻鮮少在新興出品人、制片人的身上出現。在電影產業風云變幻的今天,他們能夠堅持以品質為先,拒絕炒作IP,也凸顯了新生代電影人的魄力。
縱觀這5年來“電影新力量”的優越表現,再次證明了電影產業需要的“團隊效應”。它不僅需要鏡頭前魅力盡顯的演員,還需要鏡頭背后的導演、編劇、攝影、燈光、剪輯、錄音等等每一個工種的配合。也正是他們的辛勤耕耘,構成了中國電影乘帆遠洋的新力量。
而伴隨著越來越開放的創作態度和多元化的創作渠道,中國電影也必將伴隨源源不斷的新力量不忘初心、砥礪前行。
[1905電影網]獨家原創稿件,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