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皮爾伯格《圓夢巨人》 一切批評都抵不過的美好
\n批評抵不過的美好
\n??1905電影網獨家專稿 圍繞在斯皮爾伯格新作《圓夢巨人》周邊的,并不是一邊倒的贊美,而多是一些批評。很多人認為,在這部電影中,斯皮爾伯格對于羅爾德·達爾的原作進行了某種低幼化的處理。所以,在斯皮爾伯格的兒童電影序列中,影片不似《ET外星人》那般夢幻,也沒有《丁丁歷險記》的刺激,更沒有《鐵鉤船長》的肆意。當然,他更加無法和《人工智能》這種儼然已經成為經典的“兒童影片”相提并論。
?
??這些結論全部正確,而且令人無法指摘。可是,羅爾德·達爾的《好心眼的巨人》本身就是給五歲左右的孩子提供一種超現實和魔幻閱讀體驗的作品,所以改編而來的影片亦絕對不是成年人所“獨享”的娛樂和消遣。本身就是交給孩子判斷和享受的作品,非要用意義、情懷、主題這種大而不當的名詞去限制,是更加錯誤的。也許,“美”的訴求需要大量的文本作為載體,需要精雕細琢;但是“美好”卻是簡單而易得的:藍天、草地、白云、和煦的陽光、輕柔的微風、美好的夢境、沒有吃人的巨人、沒有歧視和傷害——這些都是美好的。
??毫無疑問,羅爾德的原作和斯皮爾伯格的電影,所力求的就是表達這么一種簡單的“美好”。這樣的美好,和人類“向善”的本性相若,與權力和邪惡想去甚遠。即便是原作中最大的反派,那些吃人的巨人,也并不是無惡不作的壞蛋,他們只不過是因為自己的天性和欲望,走上了歧途而已。而女王,則仁慈寬厚,沒有戒備心理就接納了蘇菲和巨人,并且動用舉國之力,保護了心智尚不健全——或者說對于美好尚有巨大期盼的孩子。
?
??在好萊塢的范疇內,有能力動用龐大的機械工業,使用大量的資金來拍攝這么一部電影的導演,似乎只有斯皮爾伯格了。站在商業電影的角度上說,電影,是用視聽化的語言講述一個故事的載體。這個載體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為人們在欣賞一部電影的時候,是在欣賞電影的視聽語言,而不是故事本身。假若觀賞完一部電影,得到的只是文學的享受,那無異于緣木求魚。
??在《圓夢巨人》里,斯皮爾伯格用自己無可比擬的導演技巧以及豐富的場面調度經驗將一個普普通通、簡簡單單的故事描繪成了一整個值得信賴、令人向往的“異世界”。加上好萊塢一貫的工業水準,影片在視效呈現、服裝配樂上已經做到了行業巔峰。片中“捕捉夢境”、“講述夢境”的橋段,是整部影片的華彩,出色的光影效果,無與倫比的追光系統,將這個橋段塑造的如同夢境一般美妙——所以,對于《好心眼的巨人》這一本童話的視聽化呈現,《圓夢巨人》屬于好萊塢的頂尖作品。
?
??也誠如斯皮爾伯格夫子自況,他是一個“既拍film(商業片)也拍movie(藝術片)”的人。在film《圓夢巨人》之前,他的movie《間諜之橋》所講述的是一段發生在冷戰中的故事。在那個故事中,人們處在戰爭的危機之下,用良知和道德為人處世。無論是間諜還是斡旋的律師,每個人在這個故事中都文質彬彬地保持住了自己的操守和底線。而在《圓夢巨人》中,每一個角色,都透露出了一種對于美好的向往和追求的本質。
??蘇菲天真、直率和勇敢;好心眼巨人的善良、溫婉;女王在具有皇家風范的同時,又不失天真和爛漫;甚至是最大的反派,那些吃人巨人,也愚蠢的可愛。從《間諜之橋》到《圓夢巨人》,雖然故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是斯皮爾伯格對于人物的處理,他的作品序列中的價值觀,卻并沒有發生太大的變化:成年人在一個動蕩的年代里追求真善美,孩子在一場冒險的序列中尋找美好的人性——于是,一種“美好”的情愫,便在故事中顯露無遺。
?
??這并不是斯皮爾伯格未泯的童心,而是他對美和美好的不懈追求和多年如一日的展示。雖然《圓夢巨人》并不深刻,可是片中的美好故事和美好情感,足以抵抗這個世界的冷意。在一種“美好”情感的驅動下,《圓夢巨人》并不需要艱深晦澀的主題和意義。所以,一切基于意義和主題性的批評,都抵不過這種發自本能的美好……
[1905電影網]稿件,轉載請注明來源。違者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