薩莉·波特選擇《奧蘭多》作為她的第一部長片絕非偶然。她具有一種雙性氣質,這個詞原本是女性主義者用來評價分析《第二性》作者波伏娃的語匯,借過來套用到薩莉·波特身上,連分析都顯得多余了。不然,誰能解釋為什么從94年翻拍維吉尼亞·沃爾夫的女性主義名作《奧蘭多》,到2009年百分百原創的《憤怒》,薩莉·波特一直對變裝/變性念念不忘。奧蘭多的雌雄同體顯然來自沃爾夫的性別主張,而傾國傾城的美男子裘·德洛在《憤怒》中,被生生的改造為一個女人,薩莉·波特強悍的女權主義就昭然若揭了。
?
在這兩部電影之間,是另外三部彰顯薩莉·波特性別觀念的作品。《哭泣的男人》中,約翰尼·德普是憂郁不羈的情圣,但在兩個經歷了復雜內心成長的女性身邊,注定只能當陪襯。這就如同裘德洛只能在銀幕上隱藏他的美男子身份一樣無奈。《我要》,講述一個西方女子與中東男子的婚外戀情,但是女主角,或者應該說是導演薩莉·波特,對于婚外戀的態度,就如同影片名字《yes》一樣,異常堅定果敢,因此有一種其他的婚外戀作品不具備的勇氣和自信。
?
其實,想要真正理解薩莉·波特,《探戈課》才是通關密碼。《探戈課》是虛構,也是薩莉·波特內心的聲音,片中的女導演薩利,完全可以看做是薩莉·波特本人的投影。在激情碰撞的探戈課中,舞者帕布羅掌控每一個動作、每一個節拍。探戈課外,女導演要操控一切,她才是世界的中心,如此強勢的,可以選擇在拍攝中是否讓探戈舞者出現。在影片本應是微妙含蓄的雙人關系中,薩莉·波特潛意識的女權主義立場,壓倒一切。她雌雄同體的心靈告訴她,在女性與男性間,壓根就不存在一種強勢弱勢之分。這就是薩莉·波特的邏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