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默片時代演員及導演,以“冷面笑匠”著稱,主要作品有《福爾摩斯二世》和《將軍》。他同時也是特技演員。
基頓出生于雜耍演員家庭,從小受到雜耍和滑稽表演的影響。稍長,隨家在美國各地作雜技和滑稽演出。20世紀初,脫離家庭戲班子,在一些滑稽短片中充當配角,逐步走上拍喜劇片的道路。他是一位具有創造力的表演藝術家,在喜劇的黃金時代,他的聲望同卓別林相媲美,因為惟有他同卓別林一樣成功地創造了同內心感情狀態相適應的視覺形象。
基頓自有其獨特的魅力,他扮演的角色,臉部毫無表情,即使在“卿卿我我”之時,也是肅穆凜然的。
1923年到1929年間,是巴斯特·基頓電影生涯中最輝煌的6年,這6年中,他拍攝了12部長片,每一部都非常成功,他以獨特的外型和喜劇表演方式,與查理·卓別林齊名(事實上,由于卓別林在20年代出片頻率大大降低,當時最出風頭的喜劇演員是基頓和哈羅德·勞埃德)。其中有名作《待客之道》(1923),The Navigator(1924),《Sherlock Jr.》(1924),《將軍號》(1926),《Steamboat Bill, Jr.》(1928)和《Cameraman》(1928)。在《The Navigator》中由于基頓的影片《將軍號》和《College》票房不盡人意,從1928年起,Joseph Schenck選擇放棄獨立制片,全職擔任聯藝公司的主席,并提議基頓加盟米高梅公司。因為Shenck的兄弟在米高梅作主席,基頓接受了這個讓他后悔終身的決定。在加盟米高梅后,基頓雖然在同年拍出了《Cameraman》這樣的經典影片,但是由于喪失了對自己影片的控制,沒有了支持他的技術班底,基頓的影片開始進入米高梅的套路中。作為米高梅的第一位動作喜劇明星,片場其實完全不知道如何利用。尤其是進入有聲電影以后,由于片場對制片過程的嚴格控制,基頓無法像以前一樣沒有劇本,大膽即興,而要按照片場的要求使用寫好的劇本,在片場拍攝,嚴格控制預算和拍攝日程,使用特技替身,讓基頓不能在影片中像以前那樣設計動作喜劇,影片的活力和節奏也大打折扣(基頓酗酒的毛病加重了這一點),逐漸淪為一般的喜劇。這一特點在片場讓基頓和著名笑匠Jimmy Durrant搭檔后尤為明顯(事實上片場體系成熟后,傳統的棍棒喜劇幾乎消失,著名的例外有后來基頓的搭檔Eddie Clines在Universal和W.C.Fields合作的系列影片,雖然按照傳統的喜劇方式全即興拍攝,但因為能奇跡般的控制成本,破例獲得巨大成功)。
1966年2月1日,巴斯特·基頓去世于美國加州洛杉磯,終年71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