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米內1969年出生于莫斯科,曾在莫斯科戲劇學院學習戲劇,之前接受過舞臺廣播音響技術方面的培訓。1990年,一個偶然的機會(行將解體的東德政府頒布法令,接納俄羅斯籍猶太人),他與朋友登上西行列車,到達了此行的終點站東柏林。獲得了證件,占據了一套不帶衛生間的公寓房后,他便定居于此。一句德語都不會說的卡米內遇見的第一批柏林人竟是吉普賽人和越南人,并一見如故,成了朋友,而沒有想到的是,他們日后成為了他小說中的主人公之一。
憑著聰明和勤奮,卡米內自學了德語,并擔任了柏林一些業余劇團的音響師、戲劇顧問和演員,還和居留在柏林的俄羅斯搖滾樂隊一起排演他自己創作的劇本。他定居在柏林聞名遐邇的普倫茨勞貝格區(Prenzlauer Berg),這里聚居了一大批“文化人”,其中不乏饑餓的藝術家、“老左”和“新左”,他們常聚在懷舊風格的咖啡館、酒吧里揮麈清談,指點江山,糞土王侯,一醉方休。但如果將卡米內也想象成此道中人,那就大錯特錯了。他更感興趣的是寄居在此的另一類人:在澳大利亞餐館里洗碗的斯洛伐克打工仔,自稱保加利亞人的土耳其人,白日里西裝革履而夜晚卻混跡于同性戀酒吧的公務員,販賣香煙的越南商販,幫人通靈的女巫,為了開比薩店在夜校里學意大利語的希臘人,甚至是從事色情電話服務的俄羅斯同鄉……這些成為他日后創作的重要素材。
不過,卡米內之所以成為作家,源于一次陰差陽錯。在文印店里,一位陌生人問:“你不是位俄羅斯作家嗎?我們在搞一個活動,請你參加,有500馬克。”于是他寫了點有關俄羅斯的東西,在集會上朗讀。此時正好《日報》(taz)記者在場,將這篇文章拿去在圣誕之夜發表,題目是《俄羅斯人怎樣過圣誕》。此后便一發不可收拾,定期給報社投稿。卡米內此次獲獎,則應主要歸功于他那本十分暢銷的短篇小說集《俄羅斯人的迪斯科》(Russendisko)。 這本小說集自2000年問世以來,短期之內已重印了5版,對于這樣一位用德語創作的年輕外國作家(他至今沒有申請加入德國籍)而言,這樣的成功簡直絕無僅有。2001年,他又出版了第一部長篇小說《軍樂》,一部以自己為主人公的現代流浪漢小說,引起了讀者和評論界的再次關注。這顆冉冉升起的文壇新星正日益發出耀眼的光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