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3年12月12日,小津安二郎出生于東京深川區的一戶名門,是當時的富豪。他的祖父是一個浪蕩子,曾聲稱只要一輩子不愁酒錢就行,后來被趕出家門而居住在松坂;而中學時代的小津安二郎就是在松坂度過的。直到1923年小津安二郎全家定居東京,而期間他的父母雙親彼此往來于東京與松坂之間,且小津安二郎跟母親的關系比較的親密,這也是他人生的最大的一個特點,不但影響了他的電影作品,還影響了他的身體狀況等。
中學畢業后小津安二郎陸續報考神戶高等商業學校、師范學校等,但都沒有考上。后來他在母親的托人引薦下(他的父親反對他進入電影公司)終于進了當時鼎鼎有名的松竹映畫公司的蒲田攝影廠擔任攝影助手工作(這也為后來小津安二郎的作品的攝影打下了很好的基礎),與清水宏、五所平之助等同事,而1927年因為偶然的機會他有拍出了電影處女作《懺悔之刀》,是其唯一的古裝片。之后,他很快便愛上了“現代劇”的題材;1929年開始在“庶民劇”方面顯露了他的才華,專門拍攝以日本中下階層的日常生活為主題的影片。早期作品頗受外國電影的影響,尤其是一連串的學生喜劇,以及好幾部警匪電影和通俗劇。1936年開始大量拍攝有聲片。
小津曾一度入伍參加二戰,甚至在新加坡淪為戰俘半年才被遣送回國,并于1949年跟編劇老搭檔野田高梧再度的合作推出了《晚春》,而這部作品也成為小津安二郎的一系列的優秀作品的開端。他后來的所有影片都出自野田的手筆。1958年拍攝《彼岸花》,第一次嘗試采用彩色膠卷。五十年代末期重拍了他三、四十年代的心愛作品,像《早安》、《浮草》、《秋日和》分別是《我出生了,但》(《生來第一次看到》)、《浮草物語》和《晚春》的翻版。他一生得到不少獎賞,例如1958年以《彼岸花》獲藝術祭文部大臣賞及紫綬褒獎,1959年獲藝術院賞,1961年以《秋日和》獲亞洲影展最佳導演獎,1963年被選為藝術學院會員,是電影導演首次獲此榮譽。
1962年2月,小津安二郎的母親不幸病逝(他的父親在他三十歲時過世),這是對小津安二郎的人生的一次最大的打擊。而第二年的12月12日,小津安二郎也病逝于醫院當中。這一天,也剛好是他的六十歲誕辰。
他的墓碑上,按照他的遺愿,只是留下了一個字,“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