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歲進入上海影戲公司任美工師,并擔任臨時演員,業余時間學寫劇本。1925年,他編寫的劇本《柳絮》被公司采用,自任導演,這是他的處女作(上映時名《楊花恨》)。此后他編導的影片還有《同居之愛》、《王氏四俠》和《銀漢雙星》等。九一八事變后,與蔡楚生合作編導了《共赴國難》,從此走上新的藝術道路。
1932年以后,編導了一系列廣泛觸及社會問題,有鮮明時代特色的影片,如《奮斗》、《人之初》、《長恨歌》、《狂歡之夜》、《青年進行曲》、《保衛我們的土地》、《勝利進行曲》、《還我故鄉》等。
抗戰勝利后,編導了影片《八千里路云和月》,這不僅是他的代表作,而且被認為是為戰后中國電影奠下了一塊基石。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后,一直擔任電影方面的領導工作。工作之余,編導了影片《新兒女英雄傳》,該片獲第六屆卡羅維發利國際電影節特別榮譽導演獎。他還重視電影、戲劇的理論建設,曾致力于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表演體系的研究,并著有電影理論專著《電影藝術表現形式上的幾個特點》、《論電影鏡頭的組接》等。曾出席第一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是第一屆全國人大代表、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第一屆委員、中國戲劇家協會常務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