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譽為黑澤明、溝口健二和小津安二郎“之后”的第四位殿堂級的日本電影大師。他活躍于日本戰(zhàn)前的電影高峰期和戰(zhàn)后的“電影黃金時代”,從默片拍到黑白片再到彩色片,于37年(1930至1967年)的導演生涯中共攝制了89部電影。 1905年8月20日成瀨出生在東京一個貧困的剌繡工家庭中。由于父親去世,家境貧寒,成瀨無法完成學業(yè),不得不找一份工作幫補家計。在朋友的幫組下,15歲的成瀨進入松竹電影公司做道具管理員。在這里度過了他十年漫長而窘迫的學徒生涯。在朋友兼導師五所平之助的推薦下,1929年成瀨終于成為了松竹正式的一員,才終于被允許執(zhí)導影片。 為了尋求發(fā)展,1934年成瀨離開了松竹轉(zhuǎn)入了當時新成立的照相化學研究所(簡稱PCL,東寶的前身),1935年完成了自己的有聲電影處女作《天真的三姐妹》。盡管遭到了惡評,但同年拍攝的《愿妻如薔薇》卻獲得了成功。該片被評為當年十大佳片第一名,成瀨勉強躋身于一流導演的行列。 戰(zhàn)前和戰(zhàn)后的兩個時期,成瀨繼續(xù)在東寶拍片,在那里完成了他的導演生涯。這期間的經(jīng)典作品有,1951年的《銀座化妝》,1952年的《母親》,1954年的《山之音》,1956年的《流》,1960年的《女人上樓梯時》和遺作《亂云》,以及《浮云》、《放浪記》等改編自女作家林芙美子小說的六部作品。成瀨一生共導演了89部作品,據(jù)說保存下來的有66部。 1952年的《母親》改編自一篇贊美母親的日本小學生獲獎作文,成瀨巳喜男以“流水帳”式的影像佐證了母性和生活的偉大。1955年《浮云》則改編自林芙美子的小說,影片曾榮獲當年的《電影旬報》最佳導演獎、最佳女演員獎和最佳男演員獎。在《電影旬報》評選的日本百年百部最佳電影中位居第二(第一位是黑澤明的《七武士》)。小津安二郎曾說:“我拍不出來的電影大概只有兩部,一部是溝口健二的《祇園戀曲》,另一部是成瀨的《浮云》。” 成瀨共有四部影片入選日本百年百部佳片,除了前文提到的《浮云》,1967年《亂云》也為其中之一。成瀨在自己最后的一部影像中,上演了最后一場生活和愛情的悲劇。另外兩部入選百年百部佳片得是1951年的《飯》和1952年的《稻妻》。